竹摇椅
竹摇椅的防霉、腐、蛙处理技术
一把漂亮的竹摇椅,必须首先解决竹材“霉、腐、蛙、变形”等问题。由于天然竹材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质,所以本色竹
摇椅极易滋生霉菌、发生霉腐、虫蛙等现象,从而导致竹材劣化。而碳化竹摇椅的竹片放进200度—300度的高压炭化锅炉进行蒸气炭化处理,经过高温高压,使表面形成坚硬碳化微粒层,同时,竹子本身也会更加坚硬。经过碳化后的竹椅坚硬的碳化微粒会形成细菌不易生存环境,从而达到竹
摇椅的环保无毒、防霉防菌的表面高档化装饰的关键技术。
摇椅设计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工艺水平不断发展,新型材料不断研发出来,此时设计师们发现,以前那些束缚他们发挥想象去设计的障碍突然不见了,他们可以尽情地放开手脚去发挥去设计摇椅了,因此当代的摇椅在造型设计、材料应用、工艺制作方面都有了超越性的创新。人们对摇椅一贯拥有的认识一次次被颠覆,高工艺水平和高科技材料的结合应用成为摇椅发展的趋势,追求流畅线条的设计更成为主流,让人们在享受舒适的同时,更酷更夸张的外型设计也使摇椅变身为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装饰品。
我们都知道坐在摇椅上悠闲地前后摇摆着身体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其实,前后摇摆身体是一种人体自然的生理反应,当人感到害怕、疼痛、悲伤、孤独、生气和承受压力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摇摆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个动作能够使人宽心,感到放松,而且这个反应全人类通用,与文化、地区、习俗均无关系。
所以与其说摇椅的出现带给人们舒适感,倒不如说是因为人类的这种本能催生了摇椅的产生。其实人类在母亲的子宫里就会这种摇摆动作,也因此无论坐在随波荡漾的小船上,还是躺在花园里的吊床上,人们都会因为这种轻柔的摇摆动作而感到放松和舒服。
但摇椅的出现却远在摇篮和摇摆木马之后。15世纪出现了摇篮,之后又有了摇摆木马,而直到18世纪,摇椅才被正式发明出来,在这之前,还没有人想到要为成年人发明这种可供放松的家具。历史上能找到的最早的有摇摆动作的是炼金术符号,一个雌雄同体的人站在弯弯的月亮上,出自1625年德国人H·Hamsthaler的木版画。
也正是由于人类摇摆身体的本能,摇椅被发明后就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推崇,美国总统、毕加索、马克吐温等许多名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摇椅,因为这种放松的方式不仅能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同时还能降低血压,放缓呼吸甚至能锻炼身体的平衡性,到了1787年,摇椅(Rocking
Chair)一词被正式收录在牛津词典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长盛不衰,绵延数千年。在精神文化方面,形成具有十分丰富和独特内涵的竹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竹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亭亭玉立的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集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身。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把自己奉献给人民。
这种竹摇椅不能折叠,但非常舒服底座是固定不动的,摇晃时只有摇椅的上半分摇,下半分是静止的。整体设计参考了秋千,人坐在上面,和荡秋千差不多,摇动部分有四个小轴承,很灵敏的。
这是新式的竹摇椅,也是采用秋千式结构,同样不能折叠,但做工比老款漂亮,底座也显得更时尚。
这是在人民广场拍的竹摇椅图片,刚下过雨的黄昏
这是早晨在我们小区的道路上所拍竹摇椅的靠背,材质和图案都非常真实 |